李白五古《塞上曲》读记
(小河西)
此诗约作于天宝二年(743),时李白为翰林供奉。塞上曲:《乐府诗集》卷92列于《新乐府辞》。王昌龄、常建等均有同题之作。
塞上曲(李白)
大汉无中策,匈奴犯渭桥。五原秋草绿,胡马一何骄?
命将征西极,横行阴山侧。燕支落汉家,妇女无花色。
转战渡黄河,休兵乐事多。萧条清万里,瀚海寂无波。
【注释】中策:适中之策。【《汉书-匈奴传下》:“匈奴为害,所从来久矣。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。后世三家周、秦、汉征之,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。周得中策,汉得下策,秦无策焉。当周宣王时,猃狁内侵,至于泾阳,命将征之,尽境而还。其视戎狄之侵,譬犹蚊虻之螫,驱之而已。故天下称明,是为中策。汉武帝选将练兵,约赍轻粮,深入远戍,虽有克获之功,胡辄报之,兵连祸结三十余年,中国罢耗,匈奴亦创艾,而天下称武,是为下策。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,筑长城之固,延袤万里,转输之行,起于负海。疆界既完,中国内竭,以丧社稷,足为无策。”】
渭桥:渭水三桥。【《雍录》卷6三渭桥:“秦汉唐架渭者凡三桥,在咸阳西十里者名便桥,汉武帝造。在咸阳东南二十二里者为中渭桥,秦始皇造。在万年县东四十里者为东渭桥。东渭桥也者,不知始于何世矣。”《旧唐书太宗纪》武德九年八月:“乙亥,突厥进寇武功,京师戒严。……癸未,突厥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。……(太宗)亲出玄武门,驰六骑幸渭水上,与颉利隔津而语,责以负约。俄而众军继至,颉利见军容既盛,又知思力就拘,由是大惧,遂请和,诏许焉。”】颉利所犯的便桥即西渭桥。
五原:盐州五原县,今定边县。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4:“盐州,五原。中府。……汉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。……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,置盐州。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。……管县二:五原,白池。五原县,上。本汉马领县地,贞观二年与州同置。”【《旧唐书-突厥传》:“颉利可汗者,启民可汗第三子也。初为莫贺咄,设牙直五原之北。”】
阴山:山脉名。起于河套西北,横亘绥远、察哈尔及热河北部,东北绵延为内兴安岭。自汉武帝伐匈奴得此山后,为中国历代北方屏蔽。【《汉书-匈奴传》:“臣闻北边塞至辽东,外有阴山,东西千余里,草木茂盛,多禽兽,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,治作弓矢,来出为寇,是其苑囿也。至孝武世,出师征伐,斥夺此地,攘之于漠北。”】
燕支:山名。亦作焉支。在甘州删丹县。因产燕支草得名,胡人以燕支草作妇女化妆原料。【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卷40:“甘州,张掖。中府。……东至凉州五百里。西至肃州四百里。……管县二:张掖,删丹。……删丹县,中下。西至州一百二十里。本汉旧县,属张掖郡。按焉支山,一名删丹山,故以名县。山在县南五十里,东西一百余里,南北二十里,水草茂美,与祁连山同。匈奴失祁连、焉支二山,乃歌曰:'亡我祁连山,使我六畜不繁息。失我焉支山,使我妇女无颜色。’”】
萧条:平静;闲逸。《封燕支山铭》(汉-班固):“萧条万里,野无遗寇。”《世说新语-品藻》:“萧条方外,亮不如臣;从容廊庙,臣不如亮。”
瀚海:亦作“翰海”。汉时为北方海名或山名。《史记-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封狼居胥山,禅于姑衍,登临翰海。”唐诗中瀚海多指沙漠戈壁。《出萧关怀古》(唐-陶翰):“孤城当瀚海,落日照祁连。”《寄严八判官》(唐-刘方平):“洛阳新月动秋砧,瀚海沙场天半阴。”
【诗意串述】此诗首四句借汉喻唐,写胡马进犯。由于大汉没有适中之策,至使匈奴进犯渭桥。(指武德九年突厥犯渭桥。)又是五原秋草茂盛之时,看突厥草盛马肥何等骄横!接着四句写太宗命将平突厥。任命名将征伐西北突厥,大军横行在阴山之侧。燕支山再次归属大唐,从此突厥妇女无花色。末四句写平定胡兵之后。转战万里后回渡黄河,边塞太平乐事多多。万里边疆平静闲逸,茫茫沙海寂静无波。(“犯渭桥”、“征西极”、“寂无波”,为全诗脉络。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亿达配资,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,长盈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