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斧巡航导弹震动俄乌战场,两国外长隔空交锋引爆新一轮危机
“即便乌克兰获得‘战斧’导弹,也不会改变目前的局势。 ”2025年9月30日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索契瓦尔代论坛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直接回应了乌外长西比加此前“乌克兰武器将覆盖俄罗斯全境”的强硬宣言。 这场隔空交锋,源于美国可能向乌克兰提供射程超2000公里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——一种足以从乌克兰前线直抵莫斯科的武器。
“战斧”入场:乌克兰的底气与俄罗斯的蔑视
乌克兰外长西比加的喊话并非凭空而来。 就在一周前,纽约联合国大会的间隙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面向美国总统特朗普请求提供“战斧”导弹,特朗普对此表态“不反对”。 西比加随后放话:“从现在开始,俄罗斯领土上不再有安全的地方。 ”这种底气,建立在美国武器升级可能带来的战略转折上。
但拉夫罗夫的回应更耐人寻味。 他不仅淡化“战斧”的威胁,还暗示美国的表态是“欧洲施压的结果”。 事实上,欧洲国家如荷兰、西班牙已部署“战斧”,但美国是否真会提供仍悬而未决。 拉夫罗夫甚至讽刺道:“美国并不向所有国家提供‘战斧’导弹。 ”这种姿态,与其说是轻视,不如说是俄罗斯对武器升级早有预案。
外交舞台上的“离场艺术”与“骂战逻辑”
俄乌外长的隔空交锋,只是双方长期外交缠斗的缩影。 2024年底的马耳他欧安组织会议上,拉夫罗夫刚发言完毕便起身离场,刻意避开接下来布林肯的讲话。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当场嘲讽:“很遗憾,我们的同事拉夫罗夫离开了房间,没有礼貌地听我们发言。 ”而拉夫罗夫事后解释,这是为了避免“被围攻”。
类似的戏码早在2022年联合国安理会就上演过。 当时拉夫罗夫指责西方“挑动战争”,发言后直接退场;乌克兰外长则反击称俄罗斯的动员“宣告失败”。 这种外交场合的离场、骂战、避重就轻,已成为俄乌冲突的另一种战场。
停火协议形同虚设,前线冲突持续升温
外交对峙的背后,是停火协议的脆弱性。 2025年3月,俄乌曾在沙特谈判后达成“30天有限停火”,但双方立即互相指责违约。 拉夫罗夫称乌克兰“几乎每日袭击”,而乌外长西比加则反驳:俄罗斯在停火期间发射了近70枚导弹、2200架无人机和6000枚炸弹。 4月,俄罗斯导弹击中乌克兰苏梅市,造成32名平民死亡。
冲突进入第四年,乌克兰试图用外部武器扳回一局。 西比加多次强调“乌克兰不会接受任何削弱防御能力的方案”,而俄罗斯则坚持“去军事化”是谈判底线。 双方对“安全保障”的理解南辕北辙:乌克兰要求北约级别的保护,俄罗斯则视其为“威胁红线”。
武器升级与战略赌博
“战斧”导弹的潜在提供,标志着美国政策的微妙转变。 特朗普政府虽未最终拍板,但副总统万斯公开承认“正在讨论”。 这种射程覆盖莫斯科的武器,一旦入场,可能迫使俄罗斯调整战术甚至战略。 但拉夫罗夫明确警告:任何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物资都将成为“合法打击目标”。
乌克兰的诉求很直接:更多远程武器、更少使用限制。 2024年9月,刚上任的乌外长西比加连用三个“武器”向西方喊话,要求解除对打击俄罗斯本土的限制。 而俄罗斯的回应始终如一:武器援助只会延长战争,无法改变结局。
冲突的僵局与外交的真空
西比加曾乐观预测“2025年可能结束战争”,但现实是双方连停火时间表都无法共识。俄罗斯拒绝“单纯停火”,认为这只会给乌克兰重整军备的时间;乌克兰则坚持“必须在安全保障下谈和平”。
2025年5月,俄罗斯高调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,20多国元首出席红场阅兵;同期乌克兰在基辅举办“抗俄峰会”,试图抢夺国际关注。 这种象征性对抗,折射出双方在舆论、外交、军事上的全方位角力。
“战斧”导弹的阴影下,俄乌冲突的赌注正在升高。 无论是西比加的“全面打击”宣言,还是拉夫罗夫的“淡然处之”,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:武器升级可能将冲突推向更不可控的阶段。 而当外交舞台沦为“离场艺术”的秀场,和平的道路似乎比以往更加遥远。
亿达配资,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,长盈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